构建多元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18-6-5 12:00:59 来源: 点击次数:45次
聚焦职教师资培养⑥
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求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勾勒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蓝图。2017年教师节和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李克强总理和孙春兰副总理先后对加强“工匠之师”培养、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作出了重要指示。
回顾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从最初的8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到上世纪末天津大学等综合大学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再到本世纪初56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建立,形成了多元参与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使得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无论在规模、质量、体系上,还是在制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伴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原有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本科萎缩研究生培养转型
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逐步萎缩。从整体看,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主要以8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院)为主体、部分综合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辅。实践中,职教师范教育体系发展十分困难。一方面,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院)办学定位不断调整,有的已经更名,不再以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为主(这些学校职教师范生占比很低,有的院校甚至不足10%),而且对中等学校专业目录的覆盖率只有23.7%;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由于招生政策、生源质量、毕业分配等制度限制,大部分已经停止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面临着转型困境。从2015年起,国务院学位办在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的基础上,批准了48所高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试点,这48所高校包括8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院)、普通师范大学和综合性高校。从实践情况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面临着招生、培养等多方面的困难。
2017年,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1564人,是2015年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报名人数的27.5%;录取人数为843人,是2015年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录取人数的40.9%;其中,录取非全日制研究生134人,占录取总数的15.9%。从生源质量看,调剂人数461人,占录取人数的54.7%;20%的高校均出现了招生生源与培养目标脱节、生源前置专业跨度大等问题。
同时,由于职教师资对于“双师型”的要求,需要加强培养院校内部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的协同,实现学生专业教育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还需要加强培养院校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校内协同方面,由于培养院校自身性质的不同,也面临不同的难题——对于普通师范院校来说,缺乏专业学院的支撑;对于综合类院校来说,教育学院在师资、课程等方面难以与专业学院实现有效的协调。在校外协同方面,大部分培养院校与职业学校联系比较薄弱,更缺乏与专业相近的企业的密切联系。
项目式的职教师资素质提升计划难以满足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2006年和2011年,教育部实施了两期职业院校教师提升计划,初步构建起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培训的机制,以培训带发展,在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项目式的师资培训,对于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来说,无论在系统性、稳定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上都有很大差距。
对策: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
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对高水平职教师资的需求,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提升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成为关键。
首先,改革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完善职教师资标准体系。在师资标准上,注重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形成职教师资标准的动态更新机制。依据职教师资资格标准,构建职教师资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严格执行职教师资资格准入制度和资格的定期鉴定制度,推进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的发展。
其次,以职教师资资格制度为引领,构建多元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在职教师资通用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职业院校师资类型的多样性,构建多元化的职教师资资格标准,实现职教师资培养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设立综合类院校学生获取职教师资资格的标准,鼓励综合类院校开设职教教师教育辅修专业,为综合类院校学生获取职教师资资格证书、进入职业院校任教提供通道。设立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获取职教师资资格的标准,鼓励其通过多种形式参加职业教育教学项目和课程,获取相关学分,获取相关专业的职教师资资格证书。这样,可以形成综合性院校、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院)、社会专业人士有机参与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再其次,强化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相应的税收补贴和财政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制定、职教师资实训岗位提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利用信息化水平提升职教师资培养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整合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和标准,实现职教师资培养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积极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改善职教师资实践资源和条件的不足,提升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作者:潘海生 张蒙,单位:天津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