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教改资讯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怎样建

发布时间:2018-6-8 7:55:21 来源: 点击次数:40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生存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纸质图书不再唯一,传统式图书馆与现代虚拟式电子图书馆鼎立,有限的地理服务空间与无限的互联网服务空间相映。

    高职院校图书馆职能如何发挥、服务质量如何保障等问题,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无疑是缺憾。高职图书馆每年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少,但现实中,很多新书上架就处于“休眠”状态。藏书量每年在递增,而纸质图书流通量逐年在下降,高职图书馆建设究竟该怎么办?笔者结合所承担的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基于供给侧结构的高职图书馆改革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高职图书馆建设面临困境

    我国高职图书馆的发展变迁,顺应着图书馆发展的主流趋势。高职图书馆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从服务主体对象出发,高职教育的特质使得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教育类型的图书馆有所不同。然而,在现实中,高职图书馆建设的理念、路径方法存在着许多与时代、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高职图书馆大一统、小而全较普遍。无论是在校生千人或是万人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或是新建的高职院校,其图书馆格局都大同小异,从行业建设与管理标准的角度看,这无可非议。但从办学的差异性和读者服务的差异性分析,则值得思考:高职图书馆一定要五脏俱全吗?培养方向属于工科类或文科类的专门学校,图书馆配购书籍能否个性化定制?合格办学条件中生均纸质藏书标准是否适宜?对此,笔者曾对在校生近万人的某高职图书馆连续4年的图书流通情况作了统计分析,22个大类文献藏书流通率超过10%的仅有艺术、工学、电子等3种,而人均年度借阅不足1册的高达18类,这18类图书所占经费为53.9%。看来,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处理好服务与收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高职图书馆楼大人少。高职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的文化集成高地,是学校最重要的文化名片,楼馆大多具有地标性。但与此不相宜的是,高职生进馆人数日渐减少。笔者曾就高职生每周去图书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偶尔去占46.4%、1—2次的占27.6%、3—4次的占12.2%、每天都去的占6.1%、基本不去的占7.7%;74.3%的学生每天都会结合当天的课程进电子图书馆或数据库查阅资料,其中使用手机进库的居多。在随机访谈调查中,100%的被访谈者都直言,“手机是辅助学习不可缺的工具”。调查表明,传统图书馆日渐“淡出”,使用便捷而又无处不在的虚拟图书馆热度在提升。看来,高职图书馆如何由“物化型”向技能智慧型转身已经迫在眉睫。

    高职图书馆功能单一。图书馆的发展,长期以来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以书为媒”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随着电子图书的崛起、虚拟图书馆的普及、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文化诉求的多元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范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曾对高职生进图书馆做什么进行了调查:45.8%的学生感觉图书馆看书学习的环境优越利于自习;31.0%的学生认为纸质图书比电子图书阅读感更强;11.1%的学生是被相关活动所吸引;其他的原由较为分散,其中非为看书借书进馆的约占9%。这组数据显示,图书馆的“书缘”开始嬗变为“文化情结”,功能内涵有了根本性变化。

    高职图书馆期待改革创新

    由“图书库”到创建“文化超市”。如果图书馆没有读者,就会变成图书馆藏库,其意义和价值则大打折扣。怎样才能把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放大和优化图书馆整体的文化功能,打造新型的文化超市十分重要。

    现在的高职生主体是00后,他们是在互联网上“泡”大的一代,文化诉求多样,猎奇心强,要引导这样的群体关注和走进图书馆,馆文化、书文化、人文文化等要协同发力。馆文化侧重于图书馆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学生对图书馆有敬畏才会有敬重、有亲近;书文化的关键是要让“书”能“说话”,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功能,由原来的静待,变为可视可看可听,让书“动”起来,用文化“发声”;人文文化,就是挖掘文化化人的功能,力求使读者在馆里能乐心养智、学习兴趣能在馆里得到激发。从传统的图书馆到现代的文化馆,从单一的书籍阅读到整体的文化溢出,高职图书馆建设需要亮丽转身。

    在“知识基因”里注入“职业基因”。和公共图书馆不同,高职图书馆的图书购配,主体应当与学校专业相对应,为专业教育提供丰富的专业“养分”。根据调查结果,22个大类图书流通排进前3的工学、电子类图书,专业性较强,是“难读”的图书种类。数据背后,调查学校是工科属性,电子专业是“镇校”专业之一,“书缘”和“学缘”有着因然的关联。由此反思,学校其他重点专业的图书却为何不被关注?从教本“开出”图书馆里相关的“读本”,将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有弹性拓展知识的指向,才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走进图书馆。

    服务变静态“存借还”为动态“全智得”。目前,很多高职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存借还”,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服务需求。按调研的信息分析,高职生对图书馆的服务期望较高,要“全智得”。“全”是“全天候”,图书馆资源是开放的,线上线下交互,学生“进馆”不受时空限制;“智”是“智慧”,智慧型图书馆是高职生的期盼,智慧型服务更是高职生所求,调研表明,虽然纸质图书流通量减小,但电子图书流通量不断提速,且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服务支持更看重;“得”是“所得”,即收获与效果,让服务效能和学习效果最大化。

    “全智得”考验着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方法、服务手段、服务效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高职生对新型图书馆的期望。当然,“全智得”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如智慧图书馆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图书馆服务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校风学风建设的加强等,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

(作者:林晓南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