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重新定义“专业思政”
发布时间:2018-9-25 9:59:17 来源: 点击次数:21次
两年,五易其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向东痴迷创新建设“宇宙简史”课程。今年4月底,在首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上,李向东就“宇宙简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作报告,千人会场,圈粉无数。
一门帮助文科学生树立正确宇宙观的天文专业课,为什么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带来巨大震动?“专业思政”如何破题?如何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为了这门课,啃了一本又一本国内外天文参考书,放弃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广泛阅读,筛选出一批有价值的历史典故和天文学家事迹,对天文知识部分进行精心设计,力争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统一,李向东重新定义了“专业思政”。
科学家投身专业课教学改革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天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这位一流的科学家投身了一项伟大的改革。
两年来,在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天文学”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天文探秘”的基础上,李向东和他的团队建设了一门崭新的课程——“宇宙简史”。
建设这门崭新的课程,就是要探索如何创造性地融合天文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向学生呈现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养成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
南京大学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最重要的是教师真正入心入脑。
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邵进说,创新建设一门新的课程——“宇宙简史”,就是探索如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打造“全课程育人”。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最终发现了新大陆,深刻地改变了几百年间世界的格局及历史进程。1961年,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对未知世界永无止息的好奇心和富于冒险精神的特质,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创立了绚烂的地球文明。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即将再一次引发工业革命,深空探索的号角也已经吹响,人类即将起程,开始又一次伟大的波澜壮阔的探险。
在李向东看来,“宇宙简史”课程要呈现给大家一次精神的旅行。这里既有知识和智慧的碰撞,也关照历史和人文的视野,更有全人类千百年来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的绽放。
当今课程建设应当是价值引领
传统的课程建设,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应当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李向东立下志向: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曲钦岳听完“宇宙简史”课程的介绍后殷殷叮嘱:“一定要建设好这门课。”对此,李向东想了很多办法,一是依靠团队力量开展课程建设,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三是深度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李向东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目的是什么——和思政课的区别,怎么做——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有效——分散教学关注点。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在历史上都属于哲学,目的是理解世界和认识自我。随着学科分工的细化,两者逐渐分道扬镳。现代自然科学着重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则更关注人与社会,但它们本质上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来也没有分离过。
天文学的特别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兼有文理科的特点——所有的天文观测都是回溯历史,天文学家从历史中发现未知,获取知识,预测未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越深刻,发现人与宇宙的联系越紧密,对自我的认识越深入。
李向东在课堂上融入宇宙观,实际上是贯彻德、识、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它与思政课在目标上相向而行,在方法上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理念。
课程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那么首先要问:什么是正确的宇宙观?
在李向东看来,所谓宇宙观,从字面上讲是指人们对于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但它的实际内涵要丰富得多,不仅包含人们关于宇宙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实际上,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人类的宇宙观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帮助人们对宇宙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越了前人,但现代宇宙观也不可能是人类认知宇宙的终极,因为知识总会过时、不断更新,而科学的精神、方法和情怀才是真正值得坚守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李向东和他的团队把课程命名为“宇宙简史”,希望将这门课打造成一门通过介绍宇宙的演化历史来反映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史、天文学家的探索史和人类认识自我心路历程的课程,通过传递天文知识来引导、启发学生对自然和自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次次集体研讨打磨课程
从一开始,这门课程就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与中国高教学会的重视与支持。南京大学对“宇宙简史”这门课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团队融创式建课。建设团队是南大天文学科教师,顾问团队是南大文科知名教授、南大文科学生、国内天文同行,而主创团队则是教学研究分会+出版社+网络平台+媒体。
“宇宙简史”这门课,面向本校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研讨+实践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模式。面向社会大众,建设慕课,拍摄方式从随堂录像、演播室录制创新为TED演讲模式。
结合“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南京大学成立了由文、史、哲知名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为“宇宙简史”课程建设把脉,提出指导性意见,还邀请了部分文科学生参与课程试讲、试听,对讲授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反馈。
围绕“宇宙简史”,一次次集体研讨打磨,南京大学众多大咖聚焦三大问题——
怎样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问题为导向,重构课程结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益建议,每一章节围绕价值教育主题,进一步细化为多个递进式子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从问题解决升华到价值内化。
怎样尊重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把握青年学生思想特征,以授课对象特点为基础,因材施教?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颜世安表示,课程内容要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依据科学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探索真知、创新创业的意志品质。
怎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横向多学科有机融入,纵向价值引导不断深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支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转化为新的知识、方法和话语体系,融入教学,潜移默化。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志林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应该肩负起新的历史时期的责任与使命,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协同全方位,系统性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相辅相成,鼓励和支持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协同创新,打造一系列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特色专业课。
一次次打磨,见仁见智,让李向东思考更为通透。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李向东以“人”即天文学家作为价值引领的重要支点。
科学知识是由人发现的,在天文研究过程中天文学家的成败得失,对宇宙认识的演变,对科学精神的反思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等其实是影响学生的最好材料,它可以把看似死板的知识与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在故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的历史脉络和背后不为常人所知的事实,不仅不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收到比常规知识传授更好的效果。
“专业思政”魅力初现
“我们在哪儿?”这一哲学命题,听李向东娓娓道来,在自然科学中洋溢着人文关怀,启发学生领会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挖掘科学精神及其启示。
李向东说,宇宙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大。通过对比从地球到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和可观测宇宙的大小,几乎每个人都会对地球和人类的渺小感到震惊。因此宇宙提供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恰恰反映了人类的伟大,而发现这一事实经历了十分曲折的过程,从哥白尼革命到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人类每一次宇宙观的飞跃主要依赖于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进步,但它的核心内涵则是现代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家都在聊的一句话,课程讲授的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讲授的是对待自然规律的态度。李向东告诉学生,时间的测量是认识宇宙演化的必要条件。科学家发明了多种测量天体年龄的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性测时法、主序测时法和白矮星冷却法。在介绍它们的应用时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与此相关的两位科学家——帕特森和钱德拉塞卡。前者将测量天体的放射性测时法应用到人体中铅元素的测量,发现工业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后者在白矮星研究过程中受到当时学术权威的打压,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与时间赛跑,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贡献,他对杰出学者对于自然规律的傲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在自然面前我们永远要把自己当作初学者。
“李向东老师从容的生活态度和面对知识的崇高信仰贯穿整个课程,带我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同时,更引领我们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申珊齐说,“每个人都是宇宙内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这些微不足道凝结成了浩瀚宇宙的星海。当我的科研和生活身陷泥潭的时候,便会勉励自己:我正为有意义的事情坚持,所以困难很快会过去。无论我们身处何位或未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脚踏实地去面对生活,用宽广的胸襟去对待身边人,毕竟这世间能比星空更宽广的唯有人类的胸怀,在这一仰一俯之间体味人生真谛。”
“李向东老师的教诲宛若一颗流星划破沉寂的夜空,点醒了正在接受科学教育的我,让我为这深沉凝重的思想而折服。”南京大学研究生李莱辉说,“李向东老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讲述了无数天文学家以及相关的科学家前仆后继不计得失,只为追求真理、揭秘宇宙的真相,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朴实的理念追求正是现今浮华社会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听了李向东老师的课,我能隐隐感觉到他有别于常人的教学价值追求,那就是宇宙观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结合。”南京大学学生高兴迅说,“他很能抓住我们的心,每堂课开始的短片介绍和结束前的师生互动,都让我们完全融入到他设计的‘教学宇宙’中,从而对课程能产生足够有深度的理解。”
“宇宙简史”不是一门简简单单的通识课程,而是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的一流精品课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表示,李向东是一位知识面很宽、学术造诣很深的科学家,这门课让人感受到宇宙之美。
“宇宙简史”火了,这意味着,“专业思政”魅力初现。
“专业思政”重在明确专业课程目标
杨祥
南京大学教授李向东潜心研究怎样创新建设“宇宙简史”课程,探索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专业思政”建设之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南京大学多学科、多平台联合打造“宇宙简史”这门课,以此为支点,把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思政”队伍。
“宇宙简史”创新建设之路带来的启示,就是紧紧抓住课堂,通过传递知识实现价值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教师思政,进而到“专业思政”。
在“宇宙简史”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学科专业课程要打一场攻坚战,李向东的“宇宙简史”课恰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确专业课程目标,使思政课的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融合一致,“宇宙简史”课程中树立正确宇宙观的课程目标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恰恰是完全一致的,在此,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
可以说,“宇宙简史”这门课的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生动案例。
(作者为中国高教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