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教改资讯

高科技在疫情中的支撑

———5G远程医疗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随着5G技术的日趋成熟,在疫情期间,由5G技术支持的大数据、远程医疗等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一系列疫情防控环节均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日前,中国科协组织新闻媒体通过网络采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凌至培,向公众解答5G远程医疗及人工智能(AI)助力疫情防控的有关问题。

送药、消毒、还能看X光片?AI战“疫”,能做的事有哪些?

配送、送药、巡查、消毒……在任务繁忙的重症隔离区,如何降低一线工作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医疗机器人给出了答案。这些原本必须由医护人员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消毒机器人、送餐送药机器人、远程问诊等机器人完成。AI机器人代替人工提供的全自主、免接触服务,不但避免了医务人员交叉感染,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配送负担。

凌至培表示,随着社会医疗资源短缺、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的追求,医疗市场对智能机器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一方面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力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特殊和危险时期或环境可以代替医务人员进行有风险的工作,手术机器人还可以代替医生完成一些精细程度较高的任务。

不仅如此,得益于AI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的进步,让医疗数据影像分析这项工作有了一个得力助手———AI医学影像分析系统。“在医疗诊断依据中,影像的价值是无法取代的。90%的医疗数据是影像,它们来自CT、X射线、磁共振、超声等检测手段。”凌至培说,同一张二维医学图像,医生需要花费十几分钟来观察和推理,而AI经过深度学习训练能在几十秒就可“读”出来。在充分的大数据支持下,AI有望将诊断速度提升10倍,且由此大幅压缩诊疗成本。

六大创新!

智能诊疗如何助力医学数据分析?

近年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设备正在以非凡的方式改变医学数据分析的性质。智能设备、智能成像和诊断、神经感测和神经旁路、预测分析、智能个性化、价值量化6大技术创新,使医生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

凌至培举例说,在自动送药、日常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等医疗环节,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应用程序与能够捕捉和分析实时数据的智能医疗设备来实现。这些设备将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日常影响健康的因素,并更好地应用在所需的治疗上。而在影像诊断方面,医师必须经验丰富,高度熟练,并有大量的数据解释。分析数据仍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容易受到人为解析错误的影响。而智能成像和诊断数据分析技术则可以帮助设备本身识别异常扫描,从而提高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减少延迟,并允许医务人员即时识别测试的任何异常或变化。

“想象一下,由于预测分析技术的应用,事先预测心脏病发作可以挽救多少生命。”与医疗传感器配对的数据分析可以使其成为现实。医疗设备可以预测各种不良结果,为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预警。该设备会寻找与重大健康事件相关的细微变化,并向初级医师发出预警,以便及时检查。

疫情大数据“军师”处理有何“神通”?

在此次疫情中,数据是疫情情况最直接、真实的体现,关系到各项防疫工作的开展和疫情走势的研判。凌至培表示,以轻度和普通程度患者的数量为例,这一数据与新冠肺炎的致病严重程度挂钩,进而影响患者就医的时间和比例的数据分析。

疫情期间,医疗救治、辅助筛查、卫生健康、交通管理等不同数据的交叉协同,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保障。据介绍,大数据技术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表现在疫情防控中的远程会诊、在线问诊、无接触式快检等方面;间接作用表现在提升医疗物资供应效率、物资供求信息精准对接、发展“非接触式”服务模式等。同时,对于发热或疑似病人的行动轨迹,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的了解以及与其接触人员的信息,为疫情防控提供精准的信息。

近日,腾讯大数据人工智能CT设备已经部署在湖北省一家最大规模的方舱医院。胸部CT影像作为判定新冠肺炎病例的重要依据,该设备数秒之内就可以帮助前线医生识别患者的影像结果,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指导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和钟南山院士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的东软医疗新冠肺炎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等都快速研发上线,响应临床诊断的需求。